中科丝路新闻资讯

选择年份
  • 全部
  • 2021
  • 2020
  • 2022
  • 2023
  • 2024

关于北京航天长峰科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诉新疆中科丝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事宜的公告

2022.11.21

相关新闻

目录


政策资讯: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切实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一图读懂《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

专家观点:

-李伯虎院士谈物联网2.0:迈向智慧物联新阶段

行业动态:

-工信部: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离不开网络和数据安全产业的支撑

中心动态:

-中科院召开2023年度工作会议



政策咨询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切实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龚旗煌教授就这个问题作了讲解,提出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习近平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


习近平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要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多元投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要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实施差异化分类管理和国际国内同行评议,组织开展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要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


习近平强调,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设施建设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


习近平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要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习近平强调,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要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要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参加或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组织同国际对接。要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有效维护我国的科技安全利益。


习近平指出,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习近平最后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科技知识、发扬科学精神,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一图读懂《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



专家观点


李伯虎院士谈物联网2.0:迈向智慧物联新阶段


在2月11日举行的2022(第七届)世界物联网大会世界新经济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就全球万物互联的物联网能否推动全球化经济新的高潮、物联网数字经济怎样发展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世界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李伯虎认为,物联网正迈进新征程:即开启了“万物智联”的智慧物联网系统(物联网2.0)新发展阶段。世界经济社会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持续拓展”6个新”(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特征、新要素/流及新目标),进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全球命运共同体。


“6个新”使能万物互联


全球万物互联的物联网能否推动全球化经济新的高潮?李伯虎认为“能”李伯虎表示,全球物联网正迈入新阶段,即智慧物联网的阶段,它具有”6个新”的特点。


“6个新”成为推动全球化经济新的高潮的重要基础与支撑,进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全球命运共同体。


新技术:基于新型互联网,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借助新网络技术、新信息通信技术、新智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生物技术、新绿色技术及新应用领域专业技术等8类新技术群,尤其是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借助新网络技术、新信息通信技术、新智能科学技术及新应用领域专业技术等4类新技术群跨界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云化、智能化技术为工具,将人、信息(赛博)空间与物理空间中的人/机/物/环境/信息智慧地连接在一起,提供智慧资源、智慧产品与智慧能力随时随地按需服务的一类新型智慧服务互联系统技术;


新模式:一种”用户为中心,人/机/物/环境/信息优化融合,数字化、物联化、服务化(云化)、协同化、定制化、柔性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智慧协同互联新模式”;


新业态:“万物智联、智能引领、数/模驱动、共享服务、跨界融合、万众创新”;


新特征:全系统及全生命周期活动中人、机、物、环境、信息能“自主智能”地感知、互联、协同、学习、分析、认知、决策、控制与执行;


新要素与流:促使全系统及全生命周期活动中的人、技术/设备、管理、数/模、材料、资金(六要素)及人才流、技术流、管理流、数/模流、物流、资金流(六流)集成优化,形成数字化、网络化、云化、智能化的产品、设备/系统和全生命周期活动;


新目标:支持系统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化升级,实现“创新、绿色、开放、共享、个性”。


上述“6个新”使能实现“万物智联,融合创新,开放包容,公平合理,互利共赢”,成为推动全球化经济新的高潮的重要基础与支撑,进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全球命运共同体。


开启智慧物联网2.0时代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提出。李伯虎认为,当前,我们已步入“智能信息&后疫情”交织的新时代。为适应新时代,物联网正迈进新征程:即开启了“万物智联”的智慧物联网系统(物联网2.0)新发展阶段。


智慧物联网系统(物联网2.0)是指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的“人、信息(赛博)空间与物理空间”融合的“新智慧资源/能力/产品”智慧互联协同服务的复杂系统。它由新产品/能力/资源体系、新网络/感知体系、新平台体系、新标准安全体系、新应用体系及新用户体系等六大新子体系组成。


智慧物联网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两类:一类是综合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6G通信等数字信息技术的使能关键技术;另一类是面向应用的关键技术,即涵盖物联网与国民经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等领域专业技术深度融合各类应用关键技术。


近年来,在这两类技术的持续推动及社会各领域应用需求的牵引下,持续形成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硬软件及其系统构成的新“数字产业和促进”已有传统产业数字化及智能化”的应用新产业,这两者已发展成物联网数字经济,并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据统计,2022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2.1万亿元。


实现十个“加强”


李伯虎认为,世界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方向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以构建完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 持续拓展”6个新”(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特征、新要素/流及新目标)的内容, 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创新驱动、攻克短板”,“问题导向,技术推动”,“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等原则下,要实现10个加强。


一加强国家与地区技术/产业/应用等创新体系的建设;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融合与创新;三加强构建支持全生命周期活动的产业链;四加强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五加强社会各领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六加强筑牢各类经济发展基础建设;七加强广泛的国际开放合作;八加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九加强各类人才培养;十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等。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舟共济创造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实现世界经济发展的五点主张:1.坚持开放导向,拓展发展空间;2.坚持发展导向,增进人民福祉;3.坚持包容导向,促进交融互鉴;4.坚持创新导向,开辟增长源泉;5.坚持规则导向,完善全球治理。李伯虎认为,这五点主张正是落实世界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方向的重要措施,历史证实,它顺应经济全球化历史大势,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路径。我国正持续地执行这五点主张,为世界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作出新贡献。


行业动态


工信部: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离不开网络和数据安全产业的支撑


2023年中国网络和数据安全产业高峰论坛于2月23日至24日在成都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局长隋静出席20日召开的2023年中国网络和数据安全产业高峰论坛新闻发布会并发表讲话。


隋静表示,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离不开网络和数据安全产业的支撑。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出台促进网络和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培育技术先进、产业发达的网络和数据安全生态,产业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产业规模约20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5%,2022年预计近2200亿元,从业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通过连续多年实施工程专项和试点示范,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一批网络和数据安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态势感知、智能防护等一批解决方案在全国推广。三是企业实力显著增强。30余家网络和数据安全企业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企业融资并购持续活跃,上市企业数量达到28家。四是产业聚集发展加速。北京、长沙、成渝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相继成立,入驻企业超过500家,重庆合川、浙江杭州等10个网络安全先进应用示范区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区域增长极。五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国工业互联网安全技能大赛、全国数据安全大赛等系列赛事吸引超过10万名选手参与,启动“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数据安全人才强基计划”,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不断涌现。六是产业生态不断优化。中国网络安全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成立,汇聚产学研用资各领域近400家单位,产业链协同发展效应初步显现


中心动态


中科院召开2023年度工作会议


2月11日至12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2023年度工作会议。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作工作报告并作总结讲话。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副院长、党组成员张亚平分阶段主持会议。中科院全体院领导,部分院老领导、学部主任、学部专门委员会主任出席会议。审计署科学技术审计局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是在中科院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总结2022年工作,明确未来一个时期中科院加快改革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一年来,全院上下共同努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科技创新,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主责主业、狠抓工作落实,持续强化“定位、定标、定事、定策”,以“强基础、抓攻关、聚人才、促改革”为主线,开拓奋进,积极作为,认真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各项工作,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各项重点举措和工作进展良好,产出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会议强调,党的二十大对科技创新作出新部署新要求,为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根据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要在2030年全面实现“四个率先”,围绕这一目标,应按照前三年、后五年两段谋划和部署全院到2030年的改革创新发展工作。未来三年是中科院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的关键期,也是不容错失的重要窗口期,要按照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体要求,紧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使命定位,坚持“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标准,恪守定位、奋发进取,按照“聚焦布局、重塑队伍、提升效能”的总体思路,实现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和创新贡献的大幅跃升,为2030年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打下决定性基础。


会议强调,聚焦布局,就是要坚持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发展定位,进一步优化调整领域、区域布局,以领域布局统筹区域布局,以区域布局支撑领域布局,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重塑队伍,就是要围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紧紧抓住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院部与学部紧密结合、科研与教育深度融合三个着力点,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在思想作风、能力水平、队伍结构等方面加快重塑科技国家队,加快打造国家创新人才高地。提升效能,就是要树立鲜明导向,强化“高标准”意识、“当家人”意识、“好钢用在刀刃上”意识,树立“大资源观”,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从院属机构整体绩效、院机关专项绩效、项目绩效三个层次发力,建立健全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绩效管理体系。


会议部署了2023年全院重点工作,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条”,积极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自主部署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深入推进院士制度改革和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高质量完成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深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提升区域科技合作水平,深化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


会议强调,全院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加快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进展新成就,彰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成效。要紧密结合实际抓好院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努力开创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会上,阴和俊作推进全院党的建设工作进展与2023年重点工作部署、战略高技术领域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题报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科院纪检监察组组长、中科院党组成员孙也刚作学习贯彻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专题报告;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李树深、周琪分别围绕农业和生物技术及资源生态环境领域、科教融合、基础前沿领域有关工作情况作专题报告。院机关有关部门和有关院属单位作交流报告。


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科学民主、求真务实的会议,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大家表示,一定按照院党组部署,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团结奋斗、真抓实干,奋力开创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新局面。


会议还颁发了中科院2022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和青年科学家奖,宣读了中科院2022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科技促进发展奖等授奖决定。


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设主会场,在中科院机关、院属单位设视频分会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科院纪检监察组、院机关各部门、院属各单位中层以上领导人员和科研骨干代表,院直接投资控股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会议。



侯建国作工作报告



中科院2023年度工作会议主会场



转载来源:新华网、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工信微报、中国信息安全、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