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丝路新闻资讯

选择年份
  • 全部
  • 2021
  • 2020
  • 2022
  • 2023
  • 2024

关于北京航天长峰科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诉新疆中科丝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事宜的公告

2022.11.21

相关新闻

  目  录

政策资讯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

-携手合作 开创未来——习近平主席引领金砖国家合作、推动全球发展述评

专家观点:

-CAAI理事长戴琼海院士:人工智能未来的理解与创造

行业动态

-中国信通院发布《分布式系统稳定性建设指南(2022年)》

中心动态:

-微电子所在忆阻器基神经形态计算方向取得新进展


政策资讯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强调

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

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


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6月22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强化大型支付平台企业监管促进支付和金融科技规范健康发展工作方案》。

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要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要加强党中央对行政区划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统筹规划,避免盲目无序。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按照创新活动类型,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导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要推动大型支付和金融科技平台企业回归本源,健全监管规则,补齐制度短板,保障支付和金融基础设施安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支持平台企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我国具有数据规模和数据应用优势,我们推动出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积极探索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取得了积极进展。要建立数据产权制度,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健全数据要素权益保护制度。要建立合规高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完善数据全流程合规和监管规则体系,建设规范的数据交易市场。要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好发挥政府在数据要素收益分配中的引导调节作用,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要把安全贯穿数据治理全过程,守住安全底线,明确监管红线,加强重点领域执法司法,把必须管住的坚决管到位。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治理模式,强化分行业监管和跨行业协同监管,压实企业数据安全责任。

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行政区划设置和调整工作总体稳慎有序推进。要加强党中央对行政区划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行政区划的重大改革、重要政策、重大调整由党中央研究决策。要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组织研究拟定行政区划总体规划思路,提升行政区划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确保行政区划设置和调整同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需要相适应。要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放在更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我国行政区划设置历史经验,稳慎对待行政区划更名,不随意更改老地名。要坚持行政区划保持总体稳定,做到非必要的不调、拿不准的不动、时机条件不成熟的不改。要完善行政区划调整标准体系,加强行政区划同相关政策、规划、标准的协调衔接,依法加强行政区划管理。

会议指出,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要坚持德才兼备,按照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研究等分类进行人才评价,从构建符合科研活动特点的评价指标、创新评价方式、完善用人单位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试点任务,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做法。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加强对试点单位的指导,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会议强调,要依法依规将平台企业支付和其他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坚持金融业务持牌经营,健全支付领域规则制度和风险防控体系,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要强化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和平台企业参控股金融机构监管,强化互联网存贷款、保险、证券、基金等业务监管。要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平台企业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加强平台企业沉淀数据监管,规制大数据杀熟和算法歧视。要压实各有关部门监管责任,健全中央和地方协同监管格局,强化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加强监管协作和联合执法,保持线上线下监管一致性,依法坚决查处非法金融活动。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了便于理解《指导意见》内容,做好贯彻实施工作,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编制发布《指导意见》的意义

轻工业涉及吃、穿、住、行、玩、乐、教等多个领域,2021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2.4万亿(占全国工业17.5%),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9%,增加值增速为11.1%(高于全国工业1.5个百分点),带动超3500万人就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重要民生产业。

《指导意见》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发布,具有三大意义:

一是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轻工产品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指导意见》提出构建高质量的供给体系,提高轻工产品供给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消费需求,服务扩大内需战略。

二是有利于加快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双碳”工作战略部署。《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轻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制造。

三是有利于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指导意见》围绕扩大内需、消费升级需求,聚焦行业痛点问题,在人才培养、绿色低碳、促进消费、质量保障等方面加强部门联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指导意见》总体要求

《指导意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构建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轻工产业体系,实现我国轻工业由大到强的跨越。

《指导意见》提出未来四年轻工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轻工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占工业比重基本稳定,扩内需、促消费的作用明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增强。

《指导意见》提出六项具体目标:一是行业经济稳定运行。增加值增速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平均水平一致,重点行业利润率和主要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基本稳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二是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规模以上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较快增长,重点行业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高。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每年增加一批升级和创新消费品。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提升内外联动、东西互济的产业发展优势,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四是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培育一批消费引领能力强的轻工产品品牌。造就一批百亿元以上品牌价值企业,重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五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链。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推广一批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六是绿色发展取得新进步。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

三、《指导意见》重点任务

《指导意见》围绕发展目标,提出五项重点任务,并以专栏形式提出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升级创新产品制造工程、品牌培育工程、数字化发展推进工程、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工程等五大工程。

(一)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一是研究制定和发布一批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加快建立核心技术体系,加强战略前沿技术布局。二是加快构建轻工业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平台布局,加强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加快重点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优化推荐性标准供给,建立老年用品产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

(二)构建高质量的供给体系。一是发展满足民生迫切需求、适应农村市场或具有文化创意的轻工产品,提高行业工业设计水平。二是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三是培育会展、设计大赛等品牌建设交流展示平台,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四是鼓励企业发展新型商业模式。

(三)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是围绕产业基础加快补齐轻工产业短板,推进轻工业计量测试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二是编制重点领域产业链图谱,推动补链固链强链,建立监测预警机制,支持行业建设优质原料基地。三是引导企业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广一批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四是推进轻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完善服务型制造评价体系。

(四)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一是加大行业节能降耗和减污降碳力度,推动废弃产品循环利用,加大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力度,加强安全生产。二是建设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培育一批绿色制造典型,推进清洁生产改造、清洁能源替代。三是完善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引导企业增强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绿色轻工产品消费。

(五)优化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一是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工程,推动大中小企业加强合作。二是推动现有集群构建生态体系,推动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集群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三是推动东、中、西、东北地区轻工业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四是推动轻工业加强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做好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证书签证等服务工作,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能力。

四、《指导意见》保障措施

为保障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实施,《指导意见》着眼打好“组合拳”,提出五项措施。

一是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落实好现有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地方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加大对轻工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二是强化高素质人才支撑。完善轻工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入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持续开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轻工大国工匠推荐活动,培育造就一批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

三是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支持产业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地方出台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当地轻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利用行业工业大数据,推动上下游企业开放数据、合作共享。

四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对重点轻工产品的质量监管,打击和曝光质量违法和制假售假行为,依法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强对轻工绿色创新产品、企业先进经验做法的宣传,发布“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轻工)”。

五是加强组织实施。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商务、市场监管主管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过程管理,抓好贯彻落实。行业协会加强本意见落实效果跟踪,及时反映行业和企业诉求,开展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各项活动。


携手合作 开创未来——习近平主席引领金砖国家合作、推动全球发展述评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6月下旬,金砖国家合作再次迎来高光时刻。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在北京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以视频方式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主持或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历次会晤,为引领金砖国家合作贡献中国智慧,为推动全球发展注入中国动力,在金砖国家合作进程中留下深刻的“中国印记”。时光荏苒,记录下中国领导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辉煌篇章。


2021年9月7日,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在厦门举行签约仪式。


“把金砖国家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好,把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建设好”

“我们来自世界四大洲的5个国家,为了构筑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走到了一起,为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走到了一起。”

2013年3月,习近平作为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在国际多边舞台亮相,即是在南非德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彼时,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这样一个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多边合作机制,如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担当时代作为?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2017年8月26日摄,拼接照片)


习近平主席为金砖国家团结合作指引方向:“我们要用伙伴关系把金砖各国紧密联系起来,下大气力推进经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往来等领域合作,朝着一体化大市场、多层次大流通、陆海空大联通、文化大交流的目标前进。”

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以深化伙伴关系为着力点,习近平主席不断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走深走实——

2014年7月,在巴西福塔莱萨,习近平主席提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国家合作伙伴精神,强调金砖国家合作蓝图就是“发展金砖国家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

2015年7月,在俄罗斯乌法,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维护世界和平的伙伴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弘扬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伙伴关系四点主张。“四大伙伴关系”定位,为金砖国家未来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2016年10月,在印度果阿,习近平主席总结金砖国家合作10年经验,提出要继续扩大和巩固金砖国家“朋友圈”,保持开放、包容,谋求共同发展。

金砖国家合作第一个10年,是集中精力谋发展的10年,也是坚持不懈深化伙伴关系的10年。

正所谓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

金砖五国国情不同,但对伙伴关系、繁荣发展的追求是共同的。

牢牢抓住这一“最大公约数”,发扬金砖国家合作伙伴精神,金砖国家合作日趋紧密,并相继同非洲国家领导人,南美国家领导人,欧亚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及受邀国领导人,“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成员国领导人等展开对话,“朋友圈”不断扩大,持续凝聚发展中国家团结自强的力量。

理念指引行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金砖国家合作逐步形成涵盖政治、经济、金融、贸易、社会、人文等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架构。新开发银行、应急储备安排机制、工商理事会、智库理事会等合作机制启动,一批务实合作成果相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17年9月,鹭岛厦门。金砖国家合作开启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大门。


2022年5月23日,第六届金砖国家工业部长会议在福建厦门以视频会晤的形式举行。


站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金砖合作的意义已超出五国范畴,承载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期望。”

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邀请来自全球不同地区国家的5位领导人共商国际发展合作和南南合作大计,开启“金砖+”合作新模式,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在中方推动下,金砖国家合作实现提速换挡——从政治和经济“双轮驱动”,升级为经贸财金、政治安全、人文交流“三轮驱动”架构。

一年后的南非约翰内斯堡,习近平主席提出“将共同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促进创新和工业化合作,联手加快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


2020年12月8日,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启动仪式在福建厦门举行。


今年,金砖国家合作再次迎来“中国年”。几个月来,中国已成功举办70多场会议和活动,金砖国家合作取得丰硕成果。5月19日,金砖国家外长同9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部长齐聚一堂,“金砖+”对话活动首次拓展至外长层级。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在不断强化金砖国家团结协作内核,提升金砖国家向心力、凝聚力的同时,持续扩大金砖“朋友圈”,同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正是习近平主席提出“金砖+”的要义所在。

南非外交部副总司长苏克拉尔表示,中国提出的“金砖+”开启了一个包容性进程,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合作,他们对金砖机制充满信心,愿与五国携手应对共同挑战,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重温习近平主席首次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时的讲话,让人更觉意味深长:“我们要扎扎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金砖国家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好,把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建设好。”“只要我们坚定对自身发展道路的自信、对金砖国家合作的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兴旺发达。”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世博园区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2022年6月17日摄)


“让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让进步的力量越聚越强”

加强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是金砖国家合作的初衷和主线,也是潜力最大、内容最丰富、成果最集中的领域。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背景下,处于国际格局演变关键历史当口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将达成什么成果、发出什么声音,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充满热切期待。

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当前各种风险挑战,加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今年5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强调,金砖五国要“增进理解互信,拉紧合作纽带,加深利益交融,让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让进步的力量越聚越强,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作出更大贡献”。


图片2022年5月23日,嘉宾在福建厦门出席金砖国家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论坛开幕式。


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23%,货物贸易占18%,吸引外资占25%,是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南非德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以“独木不成林”为喻强调合作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金砖国家发展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2014年7月,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坚定不移开展全方位经济合作”“争取各领域合作取得更多早期收获成果,给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015年7月,在俄罗斯乌法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强调,金砖国家合作事业要繁荣昌盛,就要强本固基,打造金砖国家利益共同体。这次会晤通过了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为金砖国家中长期合作指明了方向。

2017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上勾画了金砖国家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的蓝图,提出“共同把握新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务实合作新领域新方式”“让金砖合作机制行稳致远”。


图片 2022年5月23日,金砖国家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论坛在福建厦门举行


多年来,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出席金砖国家合作相关活动时,习近平主席一次次发出建立“更紧密经济伙伴关系”的呼吁,用“中国方案”照亮金砖国家合作前行方向。

走好共同发展之路,需要深耕厚植,让合作之树枝繁叶茂。

2021年12月29日,全球目光聚焦金砖国家合作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宣布将迎来新成员国埃及,这是继决定吸纳阿联酋、乌拉圭和孟加拉国之后新开发银行的再次“扩员”。目前,孟加拉国、阿联酋已完成相关程序,成为正式会员国。

2014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巴西福塔莱萨会晤期间,在习近平主席亲自协调推动下,金砖五国以整体合作之力自主创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习近平主席指出:“它的成立,是对既有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可以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更加深刻地反思、更加主动地改革。


图片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世博园区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2022年6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


自2015年7月开业以来,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多边金融机构批准、提供资金支持的项目累计已有80多个,总额超过310亿美元。一个个改善民生、助力发展的故事,生动而鲜活——

巴西马拉尼昂州道路经过改善后,将降低运输粮食等产品的物流成本,成为当地人民名副其实的“富裕路”;印度卡纳塔克邦建设太阳能发电基地,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推动绿色环保新理念……

从推动成立新开发银行,到强调要“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再到宣布向新开发银行项目准备基金出资400万美元、支持银行业务运营和长远发展,习近平主席为新开发银行发展倾注心血、注入活力。

走好共同发展之路,还需要建立更广泛的伙伴关系。


参观者从2021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展展出的飞机模型前走过(2021年9月8日摄)。


“我们将在福建省厦门市建立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开展政策协调、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领域合作,欢迎金砖国家积极参与。”2020年11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习近平主席诚挚发出“中国之邀”。

启动短短一年多时间,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交出一份亮眼合作“成绩单”:推动智库合作研究,开展覆盖28个国家超12万人次的人才培训,推出100多个金砖示范项目……

同习近平主席共同提出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倡议的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评价说:“这一伙伴关系将通过工业化、创新、包容增长、投资合作把第二个‘金色十年’的蓝图转化为现实。”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将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对话会主题为“构建新时代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携手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2021年9月8日,参观者在厦门开幕的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展上拍摄飞机模型。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发展期盼。

着眼人类永续发展、增进共同福祉,习近平主席于2021年以视频方式出席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期间郑重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为各国聚焦发展、团结发展、共同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中国方案,凝聚着全球发展共识。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中国在联合国平台成立的“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已有50多个成员。

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致金砖国家政党、智库和民间社会组织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愿同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稳步推进全球发展倡议落地落实,共同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

今年接棒主席国以来,中国不断推动金砖国家合作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延伸,强化金砖国家务实合作韧性与活力:

通过《金砖国家贸易投资与可持续发展倡议》,达成《金砖国家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建立金砖国家航天合作机制,签署粮食安全合作战略,建立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

走过16年光辉历程,金砖国家合作已根深叶茂、蔚然成林。一幅金砖国家新的合作画卷,正徐徐铺展。


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2021年4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同舟共济,加强公共卫生合作”“坚持公平可及,加强疫苗国际合作”……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三次会晤并发表重要讲话,掷地有声的话语,展现中国推动国际抗疫合作的大国担当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天下情怀。

2022年3月,金砖国家疫苗研发中心在线启动。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的背景下,金砖国家向加强公共卫生和疫苗研发合作又迈出坚实一步。

一场世纪疫情,既是对各国应对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人类团结精神的考验。伙伴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顺境中共襄盛举,更在于逆境时携手前行。

从2020年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俄罗斯发表主席声明对中国抗疫努力表示支持,到在疫情全球蔓延时中国向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发放100亿美元贷款专门用于金砖国家抗疫,到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议同意启动金砖国家预防大规模传染病早期预警体系相关工作……

疫情面前,金砖各国守望相助、团结抗疫,进一步筑牢抗击疫情的“金砖防线”,展现推动全球卫生治理的“金砖担当”。


2020年1月14日,中国鲜梨出口巴西首发仪式在河北沧州泊头举行。


金砖国家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国际格局调整的速度、广度、深度,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版图。推动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金砖国家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3年3月,人民大会堂,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必须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国际经济规则需要不断革故鼎新,以适应全球增长格局新变化,让责任和能力相匹配”“要继续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

一次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习近平主席围绕金砖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中国主张、中国方案。

金砖国家合作,超越了政治和军事结盟的老套路,建立了结伴不结盟的新关系;超越了以意识形态划线的老思维,走出了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新道路;超越了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观念,实践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理念。这种合作模式契合五国客观需要,也顺应了历史大势,有助于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019年10月30日凌晨,浙江杭州飞往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首条直达电商货运航线“菜鸟号”从萧山国际机场首航。


2017年9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对完善全球治理进行深入阐述:“坚定奉行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为解决南北发展失衡、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会晤后发表两份“重量级”文件:长达40页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宣言》涵盖71项共识,为加强金砖伙伴关系、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规划了新的蓝图;《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主席声明》,包括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强南南合作、构建发展伙伴关系等一系列着眼未来的庄重承诺。

习近平主席指出:“金砖合作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找准了合作之道。”“我们就事关国际和平与发展的问题共同发声,共提方案,既符合国际社会期待,也有助于维护我们的共同利益。”“面对挑战,金砖国家要展现担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4月14日,中国援助的抗疫物资抵达南非约翰内斯堡奥坦博国际机场。


在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看来,金砖国家合作为探索新的全球治理方式提供了试验场。他将中国外交政策的宏伟愿景概括为“八大理念”,其中命运共同体位列榜首。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

9年多来,从北京到南非德班、印度果阿,从金砖国家到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习近平主席在同世界的密切互动中,深入思考和解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课题。

9年多来,从正确义利观到全球治理观、全人类共同价值,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习近平主席不断为破解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提供中国方案和公共产品。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元首外交的有力引领下,中国将一如既往同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合作,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奏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记者刘华、韩洁、郑明达、柳丝、王宾、温馨)


2022年6月1日,当地员工在南非开普敦海信南非工业园的电视机生产线上工作。


这是2018年8月27日拍摄的巴西巴拉那瓜港TCP码头堆场扩建工程现场。中巴企业深度的合作,帮助巴拉那瓜港焕发出新活力。


2017年11月16日,在印度浦那市,工人在中国海尔集团工业园厂房内工作。


2019年10月8日,一名男子在印度金奈的一家商场使用中国品牌的手机。


专家观点


CAAI理事长戴琼海院士:人工智能未来的理解与创造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发现、理解与创造的过程。原始社会利用工具解决生活问题,发现现象并理解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而改造甚至创造这个世界,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


信息时代,艾克特25岁带领团队做出了第一个计算机系统。冯·诺依曼给出了现代计算机系统的新架构,并沿用至今。计算机推动了世界的数字化,包含两个历程,一个是符号化,二是模型化。数字是表达现象,模型化是对现象的理解过程。


1946年至今不到百年,计算机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人工智能参与理解与改造世界

人工智能时代出现了三位深度学习的奠基人,也是2019年的图灵奖获得者。第一是Geoffrey Hinton(杰弗里•辛顿),反向传播算法的代表人物;第二是Yann LeCun(杨立昆),卷积神经网络的代表人物;第三是Yoshua Bengio(约书亚•本吉奥),序列概率模型的代表人物。



那么人工智能将如何参与理解和改造世界?王恩东院士曾有一问,人类怎么预测蛋白质的作用?诸如此类的复杂问题,靠人类的预测是无法做到的。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推动了例如科技、医疗、电子、金融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正如总书记说的,人工智能具有赋能作用很强的头雁效应。



工智能的局限性

同时,我们更应看到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其一,自动驾驶领域中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已经凸显了其在鲁棒性、迁移性及能效比等方面的问题;其二,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凸显了人工智能算法自适应能力的局限,清华大学跟301医院合作,用20万条男性50岁的脑卒数据做训练,但在做预测时发现对女性脑卒疾病的预测准确度并不高;其三,人工智能可解决一定的问题,但其工作原理还没有明确的可解释性。




还有一个经典案例——莫拉维克悖论。这台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能翻跟头、跳舞和干很多复杂的事,但让它把一个物体放到有障碍物的桌子上去,它做不到,这就是人工智能的问题所在——难以理解场景与对象间的关系,人工智能能干成年人干的活,但理解能力不如一岁的孩子。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与脑科学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还有很多瓶颈问题要解决。怎么解决呢,就需要追根溯源。我们发现,深度网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脑科学的启发,仅仅是视觉听觉部分脑功能的发现,就极大推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果有机会了解全脑,那会为人工智能带来多大的变化?

我们来看深度学习和人类视觉的不同:生物视觉是宏观和微观回环交互的。比如画画首先画轮廓,再画细节;人眼看东西也是,先看全场景,再聚焦某个小场景、某个小目标,是一个回环交互的过程,即高级视觉的抽象和初级视觉的边缘检测存在回环交互。但计算机视觉只能从微观到宏观,不能从宏观到微观,这就给人工智能的困惑。举个例子,一头熊照片的碎片,人眼看到一点点边缘时,就知道这是一头熊;而人工智能缺乏宏观与微观的交互,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才知道是一头熊。

可见,对场景当中复杂关系的理解,是人工智能非常重要的部分。以前的人工智能针对小场景、少对象、简单关系,用微观图像训练一个模型,设计一个算法,让它去理解大场景的时候就无能为力了。未来的人工智能应该具备对大场景、多对象、复杂关系的精准理解,这样才能够弥补现有人工智能的不足和发展。


脑科学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

脑科学研究人类如何思考,图灵奖关注的是机器如何思考,这是两条平行线。人工智能专家往往将脑科学的部分现象和模型应用到人工智能里面去。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能不能在脑科学和人工智能之间架起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认知计算。支撑这个桥梁的两个桥墩,是多模态回路观测以及多层次认知模型。通过解决微观、宏观的回环交互问题,来创造新一代人工智能。



该怎样去做这些研究呢?通过观测可以看到,小鼠有亿级的神经元,恒河猴有百亿的神经元,人类有千亿级的神经元,神经元的多少代表了聪明的程度。斑马鱼只有80~100万个神经元,它就可以工作。MIT去年的研究,构建了一款只有18个神经元的机器人,就能够实现自动驾驶。

2016年美国IARPA做了MICrONS项目,称为阿波罗脑计划,花费一亿美金,研究一立方毫米大脑皮层10万个神经元是怎么连接的,参与项目的有CMU的Tai Sing Lee、哈佛大学的David Cox、贝勒医学院的教授,这是个交叉的大项目。前两位科学家都来过清华,专门讨论10万个神经元活动到底怎么构建,讨论神经元活动连接和机器学习算法如何建立关系。

清华开发了RUSH-II(多维多尺度高分辨光学显微成像系统)来观察小鼠、大鼠全脑神经元的连接和它行为的变化。这是世界上最大视场,数据通量最高的高分辨光学显微镜,视场大小是一个平方厘米,分辨率达到0.4个微米,就是400纳米,意味着不仅是神经元,用来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轴突和树突的连接都可以看清楚。目前正在观测猕猴的全脑神经元活动,这是更接近人类的灵长类动物。现在我们正在开展新的工作,将脑机和观测仪器相结合,不但看神经元连接,还要看放电过程,这样能够揭示意识是如何转移的。

新一代人工智能按照这样的路径,不仅要做微观观测,还要做宏观观测。将CT核磁共振、全脑高分辨率光学观测、多模态观测结合起来,才能理解神经元之间传递了什么信息。我们也在跟数学家讨论,并构建新型的网络模型,包含了记忆环路、生物机制、物理的熵平衡原理,来推导新型的神经网络模型。我们需要考虑生物化学机制的发觉,数学物理机制的约束,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的过程,新一代神经网络推理的自增强等等很多方面,这是我们从脑科学到人工智能做的事情。


大场景多对象智能理解

人工智能能够拓展人类发现、理解与创造的能力。人眼的感知能力会受到空间、时间、波长等多个维度的限制。人工智能可以具备超越人类的感知能力,利用仿生光学复现鹰眼、猫眼、果蝇等的感知能力;同时大量的信息凸显了人类自身的处理能力不足,必须交给机器来继续感知。

人眼感知视觉的像素数不到6亿,但是机器视觉可以达10亿甚至百亿像素,感知能力更强,带来丰富的信息。对大场景范围中多动态目标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就需要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让它看得全、看得清、看得准,要做一个大场景多对象数据平台。但宽视场和高分辨的矛盾难以解决,这是物理上面临的挑战。因此我们提出了非结构化的概念和原型系统,很多相机长的不一样,可以自调整,鲁棒性非常高。以此为基础构建数据平台,是10亿像素的大场景多对象数据视频平台PANDA,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清华主楼门口,非常多的人群在迈步走,我们可以对这些对象实时识别和理解;这是马拉松比赛中的万人人脸识别,就是如何处理和解决大场景、多对象、复杂关系。目前在CVPR、ICCV还有2021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上做了数据的公开并且比赛,有6千多支队伍参加了这场比赛。刚才我还跟王恩东院士讨论,我们是不是可以建一个大的数据平台,来解决复杂场景中复杂关系的理解问题。

从感知智能怎样走向认知智能,第一个要解决模型问题,第二个要解决数据问题。认知智能能够促进大范围动态场景时空关联建模分析,支撑数字城市构建与理解,可以构建物理世界的孪生数字城市。目前我们正在杭州开展工作,做一个数字孪生的城市形态,希望为智慧城市做出贡献。


总 结

我们要从脑科学出发,来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同时构建一个大的数据平台来验证理论和模型的可行性。在未来,新一代人工智能需要大场景、多对象的数据平台,大到能够从物理城市构建孪生的数字城市,最后构建智慧城市,这样一来,我们新一代的人工智能理论、模型和算法就初具雏形了。

行业动态


中国信通院发布《分布式系统稳定性建设指南(2022年)》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列成篇,更将发展数字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分布式系统在经济性、自主性、灵活性、扩展性层面较集中式架构有较为突出优势,是近年来各企业进行IT系统建设的首选方案,成为各行业信息系统数字化转型的基石。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以混沌工程实验室为依托,基于过去对分布式系统稳定性领域的深入分析和全面调研,联合产学研三方撰写了《分布式系统稳定性建设指南(2022年)》。


报告自2022年1月启动编制,在前期研究、框架设计、文稿起草、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等五个重要阶段,均面向分布式系统稳定性领域的技术提供方、产品服务方、行业应用方开展了深度访谈、意见征集等工作。报告于2022年6月20日在“精益软件工程大会”混沌工程实践论坛上正式发布,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工程师王海清对报告进行了深入解读。

告简介

报告从全局角度介绍了分布式系统稳定性保障工作开展路径,能比较全面地帮助国内企业在分布式系统稳定性建设及配套组织、运营机制设计方面进行落地实践,实现国内软件发展向更高目标迈进。

1、全面性:从国家、行业、组织多角度出发,介绍系统稳定性建设的政策支持、技术挑战与实施路径。

2、独创性:总结提炼“分布式系统稳定性建设总体视图”。

3、系统性:梳理分布式系统稳定性建设路径,内容详实、落地,具有较强指导意义,适合企业作为内部稳定性建设参考手册使用。

4、广泛性:分析总结不同行业在推进分布式稳定性建设过程中的痛点与特点,便于各行业用户参考。

5. 预见性:深度洞察稳定性生态、标准、人才、技术领域现状,指引未来发展方向。


报告目录

一、系统稳定性建设概述

(一)分布式系统带来稳定性保障新挑战

(二)政策引导IT系统稳定性建设平稳推进

二、分布式系统稳定性建设总体视图

三、分布式系统稳定性建设目标

(一)稳定性建设目标

(二)稳定性评价指标

四、分布式系统稳定性建设模式

(一)架构设计

(二)容量设计

(三)运维方案设计

(四)安全设计

五、分布式系统稳定性建设路径

(一)稳定性建设需求分析

(二)稳定性建设实现分析

(三)稳定性建设活动

(四)稳定性建设工具

六、分布式系统稳定性建设行业特点

(一)互联网业

(二)银行业

(三)证券业

(四)通信业

(五)云服务业

(六)零售业

(七)能源业

七、分布式系统稳定性建设展望

(一)人才、生态、标准亟待关注,多重措施提升稳定性发展水平

(二)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推动稳定性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心动态


微电子所在忆阻器基神经形态计算方向取得新进展

自组织映射网络(SOM,图1a),又称“Kohone网络”,是一种受大脑拓扑结构启发的功能强大的无监督学习神经网络。相比经典的多维尺度或主成分分析等线性算法,SOM具有更强大的数据聚类能力,在语言识别、文本挖掘、财务预测和医学诊断等聚类和优化问题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但基于传统CMOS硬件实现SOM受到计算相似性和确定邻域的复杂性的限制,且存在电路结构复杂、能量面积开销大、缺乏对相似度的精确计算等问题。如何构建简洁、高效、精确的SOM硬件仍然是一大挑战。忆阻器作为一种新型可编程非易失存储器件,其交叉阵列结构具有支持并行计算和存内计算的天然优势,为SOM的硬件实现提供了新途径。

近日,微电子所刘明院士团队和复旦大学刘琦教授团队利用忆阻器阵列(图1b&c)构建SOM网络中的权值矩阵,首次实现了高效的SOM硬件系统。为解决SOM中神经元和输入特征数量增加时硬件系统复杂度加剧的问题,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附加行忆阻器阵列架构(图1d),该架构将忆阻器阵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作为数据行存储权值信息,另一部分作为附加行存储权值的平方和。输入向量和权值向量之间的相似性可以通过一步读操作实现,且不需要归一化权值。基于该硬件系统,团队成功演示了数据聚类、图像分割、图像压缩等应用并成功用于解决组合优化问题(图2)。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影响成功率或准确度的基础上,与CMOS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更高的能源效率和计算吞吐量。此外,由于其非监督的特点,应用场景更加丰富,更加迎合现实生活的需求,为忆阻器基智能硬件的构建开辟一条新途径。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浙江省重点科研项目等项目支持。研究成果以“Implementing in-situ Self-organizing Maps with Memristor Crossbar Arrays for Data Mining and Optimization”为题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微电子所王睿博士为第一作者,复旦大学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教授刘琦研究员和微电子所时拓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图1 SOM原理图及其基于忆阻器阵列的实现。(a)SOM网络原理图。(b)忆阻器的典型I-V曲线。(c)128×64 1T1R忆阻器阵列光学实物图。(d)1T1R忆阻器阵列实现2D-SOM的原理图。


图2 忆阻器基SOM系统的应用。(a)图像处理(分割);(b)求解组合优化问题(TSP问题)。



转载来源: 新华网

                人工智能学家

                中国信通院CAICT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