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丝路新闻资讯

选择年份
  • 全部
  • 2021
  • 2020
  • 2022
  • 2023
  • 2024

关于北京航天长峰科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诉新疆中科丝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事宜的公告

2022.11.21

相关新闻

 目  录

政策资讯: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

-解读《关于开展“携手行动”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 的通知》

专家观点

-工信部王建伟:正在研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导文件

行业动态:

-数字适老化及信息无障碍联盟发布《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报告(2022年)

中心动态:

-微电子所在纳米森林的湿度传感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政策资讯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意见》提出了8项重点任务。一是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二是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三是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四是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五是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六是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七是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八是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强化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

《意见》要求,在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及数据治理等环节,制定文化数据安全标准,强化中华文化数据库数据入库标准,构建完善的文化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产权保护措施。加快文化数字化建设标准研究制定,健全文化资源数据分享动力机制,研究制定扶持文化数字化建设的产业政策,落实和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在文化数字化建设领域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支持符合科创属性的数字化文化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融资,推进文化数字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用好产教融合平台。

《意见》强调,各地要把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相关部门要细化政策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意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注重效果评估。

解读《关于开展“携手行动”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 的通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也对“加速产学研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作了具体部署。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全国工商联、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十一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 的通知》(以下简称《携手行动》),提出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

一、关于《携手行动》的背景意义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是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的有效渠道,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织形式。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于2018年印发了《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了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逐步显现了一些典型融通模式,融通发展覆盖范围不断拓展,融通发展微生态体系初具雏形。但是,在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生态圈、提升融通平台支撑能力、拓展融通维度、深化融通程度等方面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决策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实施《携手行动》,进一步推动大企业加强引领带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二、关于《携手行动》的工作思路

《携手行动》通过部门联动、上下推动、市场带动,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计划到2025年,引导大企业打造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典型模式;激发涌现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

《携手行动》的具体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四个一”:一是深化一个理念。通过实施“携手行动”,推动各地政府部门和各类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认识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发展理念,凝聚融通发展共识。二是举办一系列活动。开展大企业携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一系列对接活动,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深入推进大中小企业对接合作。三是推动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将配套实施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具体支持措施,如优先支持大中小企业联合申报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等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等。四是形成一批融通创新典型模式。通过生态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数据联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可复制的融通创新典型模式并加以推广,不断拓展融通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三、关于《携手行动》的主要内容

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中,创新是融通的灵魂、产业组织形态和供应关系是融通的重要基础、数据和资金是融通的关键要素,服务和人才是融通的重要支撑,因此《携手行动》以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七条链”为重点,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一是打造大中小企业创新链。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品牌、设计研发能力、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推动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专利布局、绿色发展等方面推动大中小企业加强创新合作。二是巩固大中小企业产业链。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大企业配套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和样机研发;推动大企业帮助配套中小企业改进提升工艺流程、质量管理、产品可靠性等水平;按产业链组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大企业对接,助力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三是延伸大中小企业供应链。推动各地举办大中小企业“百场万企”洽谈会,推动工业电商举办工业品在线交易活动,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深化拓展供应链合作关系;引导平台企业完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机制,营造“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生动发展局面。四是打通大中小企业数据链。鼓励大企业打造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开发一批“小快轻准”低成本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解决方案和场景;推动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深化服务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功能作用,促进产业链制造能力的集成整合和在线共享。五是优化大中小企业资金链。鼓励金融机构结合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特点开发信贷、保险等金融产品,加强供应链应收账款、订单、仓单和存货融资服务;引导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组合式联动投资,强化对产业链整体的融资支持力度。六是拓展大中小企业服务链。鼓励各地培育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基地,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制造业双创平台设立促进融通发展的服务产品和项目;依托大企业打造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出海。七是提升大中小企业人才链。推动大企业打造专业化开放共享培训平台,加强对产业链中小企业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大企业专家人才到中小企业兼职指导和定期派驻机制;开设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主题班,提升经营管理人员融通对接能力。

专家观点

工信部王建伟:正在研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导文件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李雁争)2022数博会26日在线上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建伟在数博会上透露,正在研究制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导文件,还要鼓励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产品。

王建伟说,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已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为支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提升平台的智能水平。继续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持续推动工业企业和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培育优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提供商研制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解决方案。

其次是深化融合创新应用,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基地、进园区、进集群,研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导文件。

第三是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建立数据资源的确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划;引导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工业企业等开放数据,提升数据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行业动态

数字适老化及信息无障碍联盟发布《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报告(2022年)》

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严重,对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积极应对老龄化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特别是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老年人由于学习能力下降、信息技能水平不高等原因,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难以平等、方便、安全地使用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老龄化与数字化交汇,数字技术适老化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新考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专门工作方案,要求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工业和信息化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多措并举,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

2022年5月17日,在“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的“数字适老化及信息无障碍联盟”宣布成立,并发布《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报告(2022年)》。

《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报告(2022年)》,旨在为心系数字时代下老年人需求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人士提供参考,凝聚广泛共识,形成强大合力,助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数字技术适老化的良好环境。

报告主要观点如下:

1、推进数字技术适老化意义重大。数字技术适老化旨在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让老年人能够平等、方便、安全地使用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利用数字技术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及养老等问题。推进数字适老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建设数字中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必然要求。

2、我国数字技术适老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从政策文件、电信服务、软件应用、硬件终端等多方面推进数字适老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3、我国数字技术适老化面临产品服务供给不足、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等挑战。我国数字适老化产品数量、种类较少,尚未完全覆盖老年人常用的所有应用。产品供需对接不畅,专门服务老年人的数字适老化市场还未形成。老年人上网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安全风险。

4、数字技术适老化的发展前景: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新兴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全社会共建逐步成为共识。随着社会各界对适老化问题的重视,政府与社会各方将共同发力,探索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数字适老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建成兼顾老年人需求的智慧社会。

1


2


3


4


5



6



7


8


9


10


中心动态

微电子所在纳米森林的湿度传感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微电子所新技术开发部物联网技术研发实验室的毛海央团队和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的周娜老师合作在纳米森林的MEMS传感器集成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呼吸是支持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过程。许多疾病和健康问题,例如:心脏病、肺炎、支气管炎、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都会引起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湿度传感器可以通过监测呼吸时鼻腔附近空气的湿度变化来反映人体的呼吸状态。然而,传统的MEMS湿度传感器受限于稀缺的高质量湿敏材料和单一的器件结构,其灵敏度和精度均无法满足呼吸状态监测的需求。此外,当器件在高湿度环境中长时间使用时,水汽的凝结还会导致传感器的恢复时间延长,导致无法识别每次呼吸状态。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团队提出了可用于呼吸状态监测的三层结构MEMS湿度传感器,该器件由湿敏电容、参比电容、微加热器和热敏电阻四部分构成。该传感器通过原位集成纳米森林作为湿敏材料,大幅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参比电容的使用降低了环境干扰和寄生电容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热敏电阻用于测试环境温度为传感器提供温度补偿依据,减小了检测误差;微加热器加电压后温度升高,可加速纳米森林上水分子的解吸附,缩短恢复时间。利用该传感器高灵敏度、响应/恢复速度快、高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进一步开发了具有无线传输功能的运动状态监测模块,当将其置于口罩中时,就能够通过呼吸数据来区分佩戴者的运动状态。在机器学习算法的辅助下,该传感器对佩戴者不同运动状态的识别准确率高达94%。该传感器有望在消费电子和生物医疗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基于本研究成果的论文“A nanoforest-based humidity sensor for respirationmonitoring”近期发表在《微系统与纳米工程》期刊上(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DOI:10.1038/s41378-022-00372-4),新技术开发部物联网技术研发实验室博士研究生陈贵东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新技术开发部物联网技术研发实验室毛海央研究员和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周娜高级工程师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青促会项目等的支持。

转载来源:工信部

               中小企业局

               新华社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中国信通院CA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