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丝路新闻资讯

选择年份
  • 全部
  • 2021
  • 2020
  • 2022
  • 2023
  • 2024

关于北京航天长峰科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诉新疆中科丝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事宜的公告

2022.11.21

相关新闻

政策资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而团结奋斗——从党的二十大看以中国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移动云加速上云用数赋智进程

专家观点:

-邬贺铨院士:标准化是大势所趋

行业动态:

-中国信通院发布《勒索攻击安全防护要点》

中心动态

-微电子所在基于低功耗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



政策资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而团结奋斗——从党的二十大看以中国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

回首来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展望前路,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我们党一定能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壮阔征程擘画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图景更加清晰

首场党代表通道上,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记者向代表提问:历史会怎么样记住今年的二十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谢春涛代表回应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未来五年以至更长时间的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一定会对中国未来发展起着重要引领、推动作用,一定能够使中国式现代化更稳、更快、更好地推进。

奋斗目标,标注新的历史方位;

今日中国,开启新的逐梦征程。



2021年6月25日,全长43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的拉林铁路建成通车,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建成

同时复兴号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这是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境内

(2021年6月16日摄)。


翻开二十大报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前景令人向往——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

——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报告明确了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代表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进一步科学谋划,报告内容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报告强调,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开局起步至关重要,我们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进。中国建筑五局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卫国代表说。

宏伟擘画,映照初心如磐。



这是贵州石阡至玉屏高速公路花桥互通(2021617日摄,无人机照片)。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了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建设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三峡大坝……

如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天和驻太空、祝融探火星……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已远超孙中山先生当初的设想。

伟大变革,筑牢梦想之基。

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代表说,正是因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松江区从房地产占半壁江山的近郊区,跃升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未来还将秉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唯实唯干、加快高质量发展。


这是2022年9月23日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二十大报告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冯俊说,二十大报告更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并首次提出了九个本质要求,这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旨归意义、目标任务、实现途径等,具有重要价值。

扎根中国大地,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出光明前景和勃勃生机。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迄今为止,全球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不超过10亿人。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无先例可循,是人类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站在时代潮头,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棋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2022年9月3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问天实验舱转位画面。

这是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分离,采用平面转位方式进行转位。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创新走出的新路,把握人类发展的规律,立足中国大地,为人类社会整体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路。

人民生活品质高,很安全;生态环境很棒,山清水秀,这才是21世纪生活应该有的样子。第二次参加中共党代会报道的埃塞俄比亚通讯社记者贝雷克特·西赛深有感触,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200多年的现代化道路,令人惊叹。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路径依赖,蹚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

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11111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能在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这无疑是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肯尼亚国际问题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表示,中国的成功实践为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作出表率,即各国应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这是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外景(2020年11月18日摄)。


从采煤沉陷区数万居民搬进新居,到西露天矿的生态蝶变,辽宁抚顺不断以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抚顺市委书记来鹤代表说,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既利当下又利长远的福祉。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在全球回荡,二十大报告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的高度,进一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

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菌草专家林占熺(中)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农户刘昌富的大棚里查看菌草生长情况

(2021年3月29日摄)。


越走越宽广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

党代表通道上,年近八旬的菌草专家林占熺代表分享了菌草从中国走向世界,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力量的故事。

菌草援外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林占熺说,从南太岛国到非洲、拉美,许多人通过种菌草、种菇,摆脱了贫困,改变了命运。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发展的必然。

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两条铁路在此交会:一条是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一条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配套工程京张高铁。

从打破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断言的争气路,到引领智能高铁的先行路,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两条铁路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

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2022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时说的话,意味深长。

撸起袖子加油干——走好必由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翻开二十大报告,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跃然而出:

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


一列复兴号高铁列车从京张高铁驶过居庸关长城(2020年10月6日摄)。


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二十大报告阐明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海波说,我们党提出的这些重大原则是对以前探索经验的总结,是对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全面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新境界,指引我们今后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定不移在新时代新征程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新时代十年创造的伟大成就、实现的伟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必须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川代表说,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忠实践行两个维护,让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2022年6月2日,工人在辽宁抚顺西露天矿内植树。


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年砥砺奋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湖南省郴州市委书记吴巨培代表说,十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当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银山。实践证明,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十大报告中,人民是贯穿其间的核心关键词之一。

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报告亮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呼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红船起航地,浙江嘉兴南湖区。过去19年间,96345服务热线24小时不打烊,累计接听电话470多万次,群众满意率超过99%

红船,凝聚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初心和信仰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党支部书记骆叶青代表说。

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前进道路上的不竭动力。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部署绘就未来发展的施工图”——

在经济方面,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在科教方面,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在法治方面,部署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生态方面,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2020年11月10日,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上海起航,

奔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关键要进一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报告科学回答了复杂形势怎么看、高质量发展怎么办等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指明方向。辽宁省阜新市委书记胡涛代表说。

作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市经过20多年努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已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反复研读报告,福建省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代表更加坚定信心:我们要立足新起点,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以开放姿态拥抱全球市场。

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越是接近胜利的彼岸,越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面向未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代表心潮澎湃:雪龙号到雪龙2’号,双龙探极背后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跃升。我们将以极地探索的热情和勇气,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攻坚克难、破冰前行!

我们通过奋斗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还要继续前行。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汇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我们就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移动云加速上云用数赋智进程

移动云加速上云用数赋智进程


在移动云双3AZ长三角数据中心苏州科技城节点,中国移动的运维人员正在细致检查各项设备状态,

保障云资源池稳定运行。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风起云涌。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国家队、主力军,移动云牢记央企姓党的政治属性,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速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民生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


落实国家战略筑牢算网底座

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打造美好生活的新动能。移动云积极响应东数西算战略,不断推进算力网络建设,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创新、变革过程,积极打造科技型、数字化鱼米之乡

今年7月,移动云发布首个3AZ—移动云双3AZ长三角节点,满足长三角等区域的高可用性服务需求。同时,移动云相继在京津冀、大湾区、陕川渝等热点经济区发布3AZ节点,在贵阳、呼和浩特的两个低成本中心可满足东数西算非实时算力需求。为实现资源池省份100%覆盖,移动云2022年内将再建宁夏、青海、西藏3个省级节点,以提升资源服务效能。


推进智造创新激发经济活力

移动云大力推进落实云改战略,已在全国多个地区上云、用数、赋智。在河北,移动云携手唐山海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5G﹢数字工厂,开启新能源造之路。该数字工厂项目将5G核心网和边缘云下沉到本地,满足低时延、数据不出厂等工业场景需求,助力生产设备快速上云。同时,该项目利用云归档产品,搭配云主机、云安全、5G数据卡、OnePower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数据访问出入记录追溯、云上数据传输加密,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降低了维护成本。


赋能乡村振兴铺就致富道路

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之年。移动云打造了包含九大领域的乡村振兴解决方案,赋能乡村增产增收。新疆疏勒县种植物种类少、产量低,移动云联合中国移动和田分公司,协助当地建设了34个智慧大棚,包含内部环境系统、智能远程控制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七大系统。农民可以通过手机APP和大棚内的LED屏实时获取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度等各项指标,还能使用手机远程喷淋、控制棚内温度等。

  从乡村振兴到智能智造,移动云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了一系列标杆案例,并在实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移动云现有产品达230多款,产品丰富度位列行业第二,核心产品综合能力位列行业前三;申请发明专利超千项,牵头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0余项,其中不乏攻克云技术自主可控的突破性成果。同时,移动云积极打造超过120个解决方案,推动超6000个行业云项目落地。2022年上半年,移动云收入达234亿元,同比增长103.6%,正稳步迈向国内云服务商第一阵营。



邬贺铨院士:标准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标准数字化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的发展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这种融合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包含有标准化怎样与数字技术融合。标准数字化指利用数字技术对标准本身及生命周期全过程赋能,使标准承载的规则与特性能够通过数字设备进行读取、传输与使用的过程。提出标准的数字化,是希望借助新一代数字技术,更好实现标准的制定和标准的推广、宣贯和实施。标准的数字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标准的表现形式的数字化,二是标准化方法的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推动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标准数字化不仅在中国,国际上也在研究这个课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标准数字化给出一个被称为SMART的定义,即无需人员参与可实现标准的机器可读、可用、可理解、可解析,这应该是标准化工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从过去单纯的文字表达方式转变到现在的机器可读方式,这不仅因数字技术的发展成为可能,而且它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字化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产业的各个方面,在不少应用场景已经机器换人,让机器理解标准将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我们以智慧城市摄像头拍摄的视频为例,马路上数十万的交通监控摄像头都联网到城市的交管中心,可是交管中心监控室电视墙再大也放不下这么多视频屏幕。现在基本上是按马路分时显示,例如每分钟一条马路,一条马路上的摄像头也不少,靠人盯着看的效率很低。现在我们希望把所有马路上的监控视频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合成为一个全城交通动态视频,可显著提升人来监看的效率。还有一种方法无需合成,通过计算机直接来读这些分散的视频,依据监控点时空位置的标签,由机器代替人获得全局的了解。未来的这种交通监控视频不是供人来看的,以人作为观看对象时考虑的是视频的帧率与分辨率对应人眼的分辨率能力即可,机器视觉的视频编码算法标准跟供人看的标准会有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虑从人来阅读到机器来阅读不仅仅是方式发生了变化,可能连标准内容甚至里边的一些内涵、规定、指标都会有所不同。

我们现在进入信息技术的新时代,整个社会经济都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在标准化方面体现的就是标准的数字化。


标准数字化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第一,首先是标准的呈现形式的变化。我们知道标准过去基本上都是文本,那么未来要让机器可读,标准文本就要变革。机器的可读化首先是机器可检索,即从机器可以发现和找到这个标准。然后是机器可读,也就是把标准的内容能够读出来。进一步发展到标准的可理解,机器能理解标准的内涵,可交互,最后可以去执行。机器可检索相对容易,机器可读就有困难了。

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都可以通过语义理解把中文变英文,英文变中文,那机器可读有什么困难呢?首先标准是专业的,人工智能的模型和算法是要根据处理的任务经过大量的数据训练才能优化,这种训练不可能覆盖所有专业,何况人来阅读标准都有专业门槛问题。其次标准里面包含公式、图表、曲线等非结构化数据,计算机一般比较难理解非结构化的内容,在这些方面的标准可视化和可读化并不简单,还要做不少工作。

如何做到机器可读,可以先从标准的描述语言入手。现在有人用XML的语言来描述标准,XML是可扩展的标记语言,是一种可以描述数据对象的计算机的语言,而且它比一般的数据语言多了一个包含对这个数据对象的解释,这就降低了计算机对数据的理解难度。

要做到机器可读还可以引入程序来描述标准,比如说有些算法可以直接成为标准,这就引入到标准数字化表现形式的另外一方面——开源软件和开源软件的应用。《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到的标准数字化,涉及机器可读、开源软件两大方面。开源软件现在在开源社区里用的比较多,它是一种软件,或者说它是把一个技术规范以一种算法来描述,计算机就便于执行,显然开源也是标准数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过符合以开源软件方式表达的标准还是很有限的。

标准数字化不仅在于标准的表现形式,还表现为标准化方法的数字化,让数字化贯穿标准化的全生命周期,便于标准的制定、实施和推广应用。首先通过开源众包加快标准制定和修订的过程。过去我们制定标准习惯用会议和函审的方式,现在我们可以用开源众包的方式即建立一个“在线协作写作”平台让更多人参与标准制定的过程,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标准协作开发,能够在数周时间内形成可交付成果,显著缩短标准制定周期。标准按照常规的办法,几年才修订一次,而开源可以快速迭代,动态更新,加快标准的制修订。这里会涉及到一些管理体制的问题,未来国家标准能否允许这样做还需要研究,但团体标准可以探索,大家可以快速地参与到开源平台上,只要同意了就能更新,这适用于新兴或快速演进技术领域的标准。

第二,易于发现标准制定的背景及与知识产权等的关联。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技术,很好地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快速进行对照,找出标准间的引用关系,发现哪些内容是一致的,哪些是不一致的,国际标准的采标率到多少,适用范围有什么区别?还可以在术语、技术体制、规范、测试方法、产品要求等系列的技术标准中发现有无矛盾或需要改进以便表述更严谨之处。标准数字化还方便将标准与知识产权关联,包括易于检索到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相关方对知识产权的声明,以及专利持有人是否承诺遵守FRAND(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对专利实施人许可,或有关知识产权机构对该专利是否授权等,既可知道某一标准涉及多少标准必要专利(SEP),也可识别某一专利是否SEP。总之,标准数字化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把标准的一些细节搞清楚。

第三,助力对标准实施的监管。因为标准是数字化的,监管部门能从实施标准的行为数据上发现它是否符合标准,容易对这种标准实施的合规性进行检查。过去让政府主管部门去读那么多标准是有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做的事情有数据留痕,根据这些可以跟标准来比对,就能发现这些工作是否符合标准,就可以更好地进行社会的治理,这也是标准数字化希望能够实现的一个好处。

第四,标准知识的快速检索。一个标准文本往往很长,在一个执行实施的项目里,可能只是用到这个标准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并不一定涉及全部标准,但是实施方需要将整个标准从头到尾读一遍,有些工作涉及到多个标准,把所有有关的标准都读起来,可能就比较难。为什么会导致现在有些工作没有很好地符合标准,实际上是觉得标准太多了,不知道这个事情跟哪个标准有关,所以就导致了执行可能不符合规定。现在通过机器可读无需下载阅读大量的标准文本即可智能推送,实现快速的知识检索,甚至通过机器直接编译成工作指令或规则,可精准地指导实施。标准数字化不仅仅是对标准制定部门和起草单位例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受益,也有利于标准的监管部门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同时对我们实施的部门也都很有帮助。


技术、体制方面的挑战


标准数字化是工业革命以来标准化发展史的一次里程碑,是数字经济时代标准化的主要特征,为标准化工作创新展现难得的机遇,促进标准化方法和管理制度的变革,但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标准化管理的挑战。标准数字化本身不完全是技术工作,这里边是有很多技术上的事要做,但还要管理上做相应改革,需要重新审定标准制修订流程与审批管理权限。我们原来的标准规定都是针对人来读和人来执行的,虽然每个人读标准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每一个标准都会注明解释权的归属,标准的实施方遇到问题会申请解释。现在转到了机器来读,机器执行的算法是人来编的,不同机器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解释权的归属没有变化,还得回到标准的制定单位或标准实施的主管部门,但机器会认识到标准条款可能有理解的多义性而主动提出要求解释吗?在标准机器可读的时代不能都交给机器仍然需要人介入,什么时候人要介入以及如何介入,需要在管理上加以明确。另外,按现在的管理规定,团体标准机构需要具有在民政部注册的法人资格,而负责制定开源软件标准的开源社区不具有这样的资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改革需要适应标准数字化做探索。

二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大数据,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厘清来龙去脉,给出决策参考,在很多领域的应用已经表现出超越工作人员的智慧,但也要注意到人工智能通过内部神经网络运算给出的结果可解析性差,往往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无法说明为什么是这个结果,在一些重要的应用中难免对人工智能给出结果的可信性有疑虑。标准的机器可读会用到人工智能技术来理解语义,同样也面临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这些困境,如果某些很重要的事情按机器可读的标准操作了,99%的时候可能是对的,但是并不排除有1%的时候会误判。如何能避免人工智能导致的误操作呢?在人读标准出现理解偏差时当然是人的责任,在机读标准出问题时很难界定是机器算法的设计者还是机器的使用者或所有者须承担责任。我们不能因为标准机器可读会陷入到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误区而放弃标准数字化的努力,任何技术不用是不可能完善的,还是要推动机器可读的应用,为了避免风险,机器可读标准可从那些即便出现机读误判也不至于产生很大影响的标准做起。

三是网络安全的挑战。机器可读必然会利用计算机系统,信息技术是双刃剑,网络系统本身容易遭遇黑客木马攻击,网络上有的风险在标准数字化以后也会有这样的风险,可以想象使用“中毒”的机器来理解标准会有什么结果?标准数字化需要高度重视其所关联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并且重要的标准不能完全依赖机器来解读,人要对机器解读的结果把关。


任重道远


标准数字化工作任务艰巨,需要有长远规划有序推进,当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当务之急需要一个关于机器可读标准的标准。明确机器可读的要素以及用什么技术来支撑机器可读。关于标准描述语言,前面提到XML可扩展的标记语言,也有人提出用JSON语言,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别的格式的语言,需要从中优选,如果多语言并列的话还要解决兼容问题。对标准中的公式、算法、程序、流程图、电路图、曲线图等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机器表示形式。总之,对机器可读标准中最基础的元数据需要先有规定,国标委部署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来做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等也分别开过一些研讨会,探讨怎么做标准数字化的基础工作。现在ISOITU以及国外一些标准化机构都在研究标准数字化,但到目前为止国际上也还没有出台一个大家公认的机器可读标准的标准,这方面起步还不那么容易。不过在个别领域已经开始探索,出国旅行都要护照签证,过去是靠边防的人员来看,现在可以让机器来读。2017年出现了机器可读护照的国家标准,包括机器可读护照、机器可读签证和机器可读旅行文件三个部分。现代的护照本内有芯片,就像我们国内的二代身份证,机器读身份证和护照实际上是在读芯片,把芯片的信息读出来跟预存的信息对比。机器可读护照的模式难以用到机器可读标准,将芯片嵌入到每一个标准文本中的方法难以推广。

二是标准可读可理解需要建立相应的专业平台来支撑。标准基本都是专业性的,对这些专业的理解不是一般的人工智能就能胜任,需要经过训练。利用大数据技术从海量的标准文本中建立知识图谱,构建标准知识“本体”,发现机器可读的规律。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正在研究标准知识图谱的规范,这也是一个基础的研究,目前还未形成可发布的标准。不过标准覆盖的领域非常多,仅有通用的知识图谱还是不够的,需要分专业领域来开发相应的标准知识图谱,开发和建设一批针对专业领域标准机器可读的云平台,例如机械、电子、生物、化工、冶金、建筑等行业的标准数字化技术平台。这些工作需要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责成有关部门开发建立这样的平台,帮助促进标准数字化的应用。据了解我国国标委曾经部署在航空专业领域探索机器可读标准的研究与可能的技术支撑。

三是人才培训。我们原有写标准的人应该说很多都是老手,知道怎么写标准,用标准的语言都比较简洁,而且很少歧义。但原有的标准化老手未必胜任编写用XML等语言来描述的机器可读标准,通常的IT的专家也并不熟悉标准化的规则与行业的技术。既要熟悉专业,还要熟悉原来标准编写的规则,还需要熟悉使用机器可读的技术,这样的人才绝对是稀缺的。标准数字化的人才培养问题需尽早提到议事日程。

四是建立标准数字化的管理规范。标准数字化是个新问题,涉及到标准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我们需要针对性地修改标准化相应的规定和流程,否则标准机器可读化这种文本形式及其产生方式的合法性就是个问题。标准化具有很强的国际性,标准数字化的研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另外,标准数字化不能一哄而起,需要有规划做好试点再推开,机器可读标准的最有效应用场景是生产现场的装备按标准自动执行流程,这些领域的标准机器可读化可以先行推进。现有这么多存量的标准都要变成机器可读其工作量很大,需要从长计议。总之,标准数字化对于标准化发展是难得的机遇,对从事标准化研究、标准制定和实施及标准化管理部门也是新的挑战。



中国信通院发布《勒索攻击安全防护要点》




微电子所在基于低功耗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微电子所感知中心低功耗智能技术与微系统团队在低功耗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

语音唤醒技术KWS, Keyword Spotting)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技术,语音唤醒是人声与低功耗设备或终端之间的典型且广泛使用的触发器,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低功耗的智能芯片与微系统。通常高性能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语音唤醒模型复杂度高、计算量大、需占用大量内存,难以将其部署到上述资源有限的硬件设备上。

针对上述问题,感知中心科研团队提出了一种用于语音唤醒的极轻量化、高准确率的改进二值残差神经网络B-ResNetBinary Residual Neural Network,图1),利用二值量化方法,将神经网络中的全精度权重、激活参数量化为1bit+1-1),显著降低内存占用,亦可将网络中存在的大量浮点卷积乘加运算简化为XNOR同或逻辑与popcount运算,大幅降低计算复杂度。为解决二值网络带来的精度下降问题,团队在B-ResNet网络前向传播中提出了一种具有移位初始化且可学习的激活函数来优化网络各层激活值分布,降低信息损失(图2),并在反向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具有可变周期性窗口的梯度修正近似方法,有效解决了梯度失配与消失问题(图3)。在GSCDGoogle Speech Commands Dataset)标准语音数据集的12分类任务下,与基线网络Res8-narrow相比,该技术可降低33%参数量与72%计算量,实现更高的语音唤醒精度,为后续该功能的低功耗硬件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该成果的论文“ Low-complex and Highly-performed Binary Residual Neural Network for Small-footprint Keyword Spotting”(DOI:10.21437/Interspeech.2022-573)被国际语音通信协会(ISCA)组织的语音领域重要会议Interspeech2022接收,团队被邀请作口头报告。微电子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啸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微电子所正高级工程师詹毅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论文信息链接:1:https://www.isca-speech.org/archive/interspeech_2022/wang22g_interspeech.html2:https://www.isca-speech.org/archive/interspeech_2022/





转载来源:新华网人民邮电报、中国信通院CAICT、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智能感知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