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丝路新闻资讯

选择年份
  • 全部
  • 2021
  • 2020
  • 2022
  • 2023
  • 2024

关于北京航天长峰科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诉新疆中科丝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事宜的公告

2022.11.21

相关新闻

目录


政策资讯:

-坚定信心携手奋进 共创全球发展新时

-共享全球智慧 聚焦数字经济 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专家观点:

-田洪川:精准施策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发

行业动态:

-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3年工作计划》:推动不少于3000家企业建设5G工厂

中心动态:

-微电子所在光电晶体管自适应储池计算方面取得进展



新疆中科丝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政策咨询


坚定信心携手奋进 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

坚定信心携手奋进 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召开一周年之际


“我们要认清世界发展大势,坚定信心,起而行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推动全球发展,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2022年6月24日,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宣布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倡议推进指明方向,标志着倡议进入务实合作新阶段。


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一年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不断凝聚更广泛的国际共识,汇集更强劲的发展力量,传递着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时代强音。


推动全球发展“再聚焦”


当今世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百年变局以前所未有的烈度向纵深演化,动荡变革特征更加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南北鸿沟持续拉大,粮食、能源危机困扰多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时间已经过半,落实进度落后于预期。


全球发展进程面临严峻挑战,人类面临着何去何从的紧迫抉择。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国际社会积极支持、热烈响应。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从全人类前途命运出发,洞察大势,强调要把发展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主张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表示。


近年来,中国持续为全球发展作出切实贡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已吸引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拉动近万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帮助4000万人摆脱贫困。


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以来,更为全球共同发展创造新机遇,注入新动能。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倡议,近70个国家参与“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泰国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充分表明对中国携手各国走向合作发展的信心。”泰国前副总理、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强调,在当前国际环境空前复杂的背景下,中国呼吁国际社会对全球发展“再聚焦”意义重大。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举行一年以来,中国提出的各项务实举措纷纷落地,不少项目已经实施完成或取得早期成果。过去一年,中国政府立项安排1000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已提供2万个培训名额,基本覆盖全部“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国家。中国创设的“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与“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已成为中方支持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合作的两大重要资金平台。目前,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务实合作项目总数已突破100个,近40个发展中国家正从中受益。


“在全球发展进程中,很多国家说得多做得少,而中国提出并践行的倡议和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美国丹佛大学教授赵穗生强调。

埃及中国事务专家、埃及希克迈特文化产业集团总裁艾哈迈德·赛义德表示,中国的举措给世界各国带来切实帮助,有力促进共同发展,增强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信心。


培育全球发展“加速器”


当今世界正酝酿新的巨大变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数字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的出现,给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机遇。


如何让新技术更好服务于全球发展,避免技术鸿沟进一步加大南北差距,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呼吁,要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弥合数字鸿沟,加快低碳转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中国在推动全球发展合作方面,有许多做法可以与世界共享。”联合国负责经济发展的助理秘书长纳维德·哈尼夫表示,随着中国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务实举措落地,中国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交通、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2022年9月,中国举办“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发布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首批项目清单,提出推进“促进粮食生产专项行动”、“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合作,发起成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启动制定“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宣布中国2021年11月发射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中国将为全球共同发展增添新动能。”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丁可表示,中国在数字转型、绿色转型方面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分享经验,将有效弥合数字鸿沟,促进绿色增长。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新技术在发展中国家落地,有力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在巴基斯坦,中国企业建设的卡洛特水电站已经成为杰赫勒姆河上的“绿色明珠”;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中国的云计算和数字技术运用在农作物的种植中,进一步提升了农业效率;在非洲,中非携手打造“数字非洲”,助力非洲国家消除“数字鸿沟”,改变了非洲的面貌,也改变了非洲普通人的生活……


肯尼亚国际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表示,过去十年,中国通过多种方式,激发新兴经济体创新和增长潜力,帮助非洲国家创造就业并促进数字经济下的包容增长。在非中国企业对非洲经济发展贡献率超过20%,充分体现了中国与非洲务实互利的伙伴关系。


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目前,全球将近70个国家的12亿人口面临疫情、粮食、能源、债务危机,近8亿人生活在饥饿之中。人类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下滑。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是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


“只有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呼吁,发达国家要履行义务,发展中国家要深化合作,南北双方要相向而行,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不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掉队。


“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的经济发展才是好的发展!”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理事会助理研究员贡萨洛·吉吉诺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21世纪全球发展提供了新范式,为实现全球范围内更均衡、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描绘了蓝图。


近年来,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近20个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联合实施援助项目,惠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100多个国家的数千万民众……


与此同时,中国持续为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中国帮助格林纳达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为津巴布韦提供经济特区、国企改革等政策咨询,帮助柬埔寨制定国家路网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


“中国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声音,即发展要以人为本,改善全人类的福祉,而不仅仅是服务于某个国家或者某个集团的利益。”西班牙知名中国问题专家胡里奥·里奥斯赞许道,仅仅是世界经济复苏远远不够,必须让各国民众亲身感受到共同发展的成果。


新西兰中国贸易协会董事张云表示,习近平主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满意度,彰显了中国的发展理念。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习近平主席登高望远,为应对当前世界面临的种种挑战、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指明了方向,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擘画了蓝图。从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到提出并不断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务实合作,中国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实践将持续为世界共谋发展合作开辟新空间、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力。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共创发展繁荣的美好未来。


共享全球智慧 聚焦数字经济 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将于7月4日至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6月21日上午,2023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江明涛、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磊、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舒毕磊、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副秘书长赵俊湦出席新闻发布会,分别介绍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北京高标准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朝阳区科技创新和“3+X”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和大会总体筹备进展情况。


本届大会以“数据驱动发展,智能引领未来”为主题,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将在前两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继续为全面提升我国数字经济实力,构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体系,展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新成就。


本届大会设置“1+6+6+N”活动框架,即举办一场开幕式和主论坛,推出六大高峰论坛,配套六大特色活动,组织N场专题论坛以及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大会国际性、专业性和引领性,着力提高国际社会参与度和国家战略支撑度。重点突出“五大亮点”。


一是“首”设主宾国,着力提升大会全球影响力。统筹考虑地缘关系、数字经济影响力等因素,邀请《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重要成员国新加坡作为主宾国,并举办新加坡海外分会场活动,着力扩大数字领域开放共赢的国际合作新空间。


二是“首”发全球合作倡议,拓展数字经济伙伴城市朋友圈。邀请国际城市与北京市共同发起《全球数字经济伙伴城市合作倡议》,促进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着力推进全球城市间和国际多双边框架下的数字经济开放合作创新网络。


三是“首”次点亮城市脉搏,强化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形象。在开幕式当晚举办“数字之夜”城市脉搏点亮仪式,选取北京、拉萨、新加坡等城市地标点位,利用数字技术跨越东盟和喜马拉雅,共同点亮北京城市脉搏,配合推出首创的首届中国数字音乐会,结合线下互动活动,塑造千年城市的数字形象,提升大会参与感和仪式感。



四是“首”拓产业带动能力,提升会兴业服务功能。深化海内外及部市区研企联动,聚焦数字经济国际治理、人工智能等技术热点、开源开放等创新形态,通过论坛对话、赛事举办、新品发布等系列活动,加强学术资政,推动成果转化,促进项目落地,树立一批数字企业标杆,打造一批数字IP,激发公众数字消费热情,搭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平台和网络,形成标杆城市建设强大合力。


五是“首”发大会吉祥物,深化大会的全球传播,讲好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故事。本次大会充分结合数字化、科技化、中国风等元素,以智能机器人为创造原型,首次推动使用大会的IP形象,通过向社会大众广泛征集名称,最终命名为“数小智”,也是契合本次大会的主题“数据驱动发展,智能引领未来”,也代表着“智慧、志气和智能”。


大会将呈现一场高端、创新、引领、务实的国际盛会。


新疆中科丝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专家观点


田洪川:精准施策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发展

企业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主体,也是工业互联网规模应用的关键。近日,在2023工业互联网大会期间,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田洪川在接受“工业互联网世界”与《通信产业报》等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普及,要精准施策,不仅要强化行业龙头企业的链主平台在重点行业上下游的应用推广。还要注重低成本、标准化平台产品的创新培育,面向中小企业共性需求加快平台普及应用。



田洪川认为,行业龙头企业可以以业务为纽带实现平台在重点行业上下游的应用推广。鼓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对技术、资本、市场、人才等要素集聚整合能力,通过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业务纽带,推动平台在上下游复制和推广,引领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众多行业实现快速应用。同时面向中小企业要鼓励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提供低成本、轻量化解决方案,用再收费、免费部署收益分成等商业推广模式,显著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水平。


产业园区作为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动能转换的“领头雁”,积累了良好的转型基础和海量应用场景,是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的关键阵地。田洪川告诉记者,要实现工业互联网大规模推广应用,要围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区域的深度应用普及。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园区”、“工业互联网+基地”等活动,聚焦园区、产业集群企业共性需求,引导平台提供技术工具、金融支持、数据分析、供需对接等服务,提升平台对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能力,打造可复制、推广的区域赋能经验路径,实现平台在园区/产业集群的应用推广。


与此同时,田洪川还表示,我们也加快工业互联网与传统基础设施统筹建设、融合应用。拓展工业互联网在城市、医疗、交通等领域应用,加快传统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与工业互联网融合,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融合应用新模式,鼓励发展工业上楼等创新模式,将平台作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规模化建设推广。


平台作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目前,国内已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为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田洪川表示,我们应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大、场景数据多、融合创新强的特色优势,多措并举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


一是组织研究机构编制产业链图谱及技术攻关路线图,以系统工程思维和方法梳理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构成及关键技术产品清单,编制产业链图谱,合理规划技术产品攻关路线,按图索骥系统推动技术攻关工作。

二是依托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开展重大技术攻关。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运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促进中心,加快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开发、孵化与推广。

三是广泛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评测。依托工业互联网边缘、工业PaaS、工业APP等领域评测国家标准及评测工具,有序推进技术产品评测工作,精准定位企业优势及短板,以测促研、以测带建,助力工业互联网产业培育。

四是积极打造“平台+”融合应用试点示范。鼓励重点平台企业在典型行业场景落地应用,遴选一批应用价值高、可复制推广性强的应用案例,树立“平台+行业”标杆。持续组织“平台+园区”、“平台+基地”试点示范项目遴选,提升平台规模化推广水平。


要实现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和良性发展,创新技术是原动力。田洪川告诉记者,不同于国外以重点龙头企业为牵引托行业知识积累和跨界合作等构筑领先优势。国内主要以政府为牵引,统筹规划技术攻关,构建场景驱动技术创新的特色路径。我国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攻关作用,围绕基础短板和新兴领域,推动技术创新迭代。


田洪川表示,在技术创新方面,工业互联网重点围工业自动化、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基础环节及新兴前沿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一是工业自动化向数据驱动、开放集成方向转变,助力企业建立敏捷生产能力,快速响应市场需二是工业软件向软件云化和融合化演进,基于平台实现软件的解耦与重构;三是 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融合,使得平台具备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模型承载能力。


新疆中科丝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行业动态


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3年工作计划》:推动不少于3000家企业建设5G工

6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公布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办公室印发《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3年工作计划》(下称《计划》)。《计划》围绕政策体系、基础设施、创新体系、融合应用、产业生态等方面提出11项重点行动和54项具体措施。


《计划》提出,制定实施“5G+工业互联网”512升级版工作方案。在基础设施方面,推动不少于3000家企业建设5G工厂,建成不少于300家5G工厂,打造30个试点标杆,发布首批5G工厂名录,编制典型案例集。完善“5G+工业互联网”发展管理平台。

计划还强调,推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加快高质量外网连接企业和云平台资源,服务企业超过3000家。推动重点行业领域改造建设企业内网,支持矿山企业加快5G专网建设,引导化工园区进行网络升级。完成5个以上化工园区云边协同示范应用。




新疆中科丝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中心动态


微电子所在光电晶体管自适应储池计算方面取得进展

边缘人工视觉系统因其在自动驾驶、智能家居、视频监控等场景的大量应用,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传统的人工视觉系统由于采用“感—存—”分离的架构,大量冗余传感数据在不同模块间的频繁迁移导致了系统高延迟、高功耗。采用神经形态计算技术,开发集成传感、存储和处理与一体的感内或近感计算人工视觉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储池计算是一种计算复杂度低、能耗小的神经形态计算技术,非常适合与传感器结合应用于资源受限的边缘端。但由于储池权重固定,在降低训练成本的同时,其网络适应能力受到限制,难以应用于复杂多变的实际环境。



针对这一问题,微电子所微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刘明院士团队的尚大山研究员同北京师范大学何聪丽博士、香港大学王中锐博士和中科院物理所张广宇研究员团队合作,利用二维单层MoS2场效应管(FET)光电非线性响应机制和动力学特性,结合生物视觉系统中水平细胞反馈机制,开发了具有明/暗光自适应功能的感算一体延时储池计算技术。


生物视网膜中存在亮度响应阈值不同的两类光感知器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分别适用于明亮和昏暗环境下的视觉行为。这两类光感知细胞通过水平细胞的反馈机制进行动态调制,使视觉系统的光敏程度可随着环境光强的增加(减小)而增强(减弱),从而实现明暗视觉适应功能。受生物视网膜启发,团队采用单层MoS2为沟道材料、HfO2薄膜为栅电介质、Si/SiO2为衬底的背栅结构光电FET器件,通过数学建模定量描述了器件受光强调制的转移特性和受栅压调制的光电流衰退过程,并基于器件测试数据构建了光电延时储池计算模型,实现了对动态视觉信息的识别。团队在光电延时储池网络基础上,从仿生角度出发,借鉴视网膜水平细胞调制机制,研发了轻量化水平调制神经网络模块,利用栅压调控机制模拟光感知细胞光敏特性的切换过程,实现了储池计算的自适应调制过程,在混合光强MNIST数据集上的识别率得到显著提升。与固定结构的延时储池计算相比,自适应延时储池计算充分利用了器件的光电动力学可调特性,提高了系统的泛化能力和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并保留了储池计算硬件友好、网络轻量化、训练成本低等特点。该结果为开发可用于边缘智能的高能效、自适应的仿生视觉系统提供了参考。


该项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和香港大学的支持。成果近期发表在《先进光学材料》期刊上(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DOI: 10.1038/s42256-023-00609-5),微电子所专业硕士研究生江南佳为文章的第一作者。


图1 a)二维单层MoS2光电FET阵列;b)器件在不同输入功率下的转移曲线;c)不同栅压下光电流Iph与光照强度的依赖关系d)不同栅压下的归一化光电流衰退曲线;e)器件非线性光响应动态累积过程;f)不同栅压下器件的动态响应范围(DPR)


图2 a)混合光强MNIST手写数字数据集示意图;b)具有水平调制(HM)网络模块的延储池的视觉自适应工作流程;c)栅压调制下器件动力学响应过程;d)光电自适应延时储池计算过程示意图;e)基准网络(左)、小调制范围网络(中)和大调制范围网络(右)识别率;f)初始储池网络(黑)、小调制范围网络(蓝)和大调制网络(红)的识别率比较




转载来源:人民网、新华网工业互联网世界 数据观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