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丝路新闻资讯

选择年份
  • 全部
  • 2021
  • 2020
  • 2022
  • 2023
  • 2024

关于北京航天长峰科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诉新疆中科丝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事宜的公告

2022.11.21

相关新闻


目  录

专家观点:

-叶甜春:封测技术创新将成为半导体产业发展主要方向

政策资讯: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国家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行业动态:

-全国政协委员吴杰庄:加快数据确权服务试点,鼓励市场探索数据资产定价

中心动态:

-微电子所在多模态铁电存算一体FinFET器件与单元电路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专家观点

叶甜春:封测技术创新将成为半导体产业发展主要方向

3月15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理事长叶甜春在2021第十九届中国半导体封装测试技术与市场年会(CSPT 2021)上表示,随着后摩尔时代的到来,封测技术的创新将成为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面向未来,我国要提高封测产业的战略地位,坚持自主创新,打造全球合作新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在技术标准方面做更多工作。


在整个集成电路领域,封测产业是我国发展速度最快且最有成效的产业之一。叶甜春在致辞中表示,这样的良好局面得益于有力的政策支持,也得益于各个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龙头企业支撑了国内设计企业和终端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本土装备材料领域的发展。

面向未来,叶甜春在本次大会上对我国封测产业的发展提了几条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封测产业链的战略地位。随着后摩尔时代的到来,芯片正在从纯粹的尺寸缩小开始向系统集成方面转变,因此封测技术的创新将成为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叶甜春表示,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等对集成电路领域有大量需求,并且不断在寻求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封测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封测行业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乃至整个高科技产业中,都将扮演重要角色。

第二,要坚持自主创新,不要停步。我国封测企业在封测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技术研发。基于此,我国封测企业迅速从中低端迈向高端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叶甜春表示,面向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内企业要咬紧牙关,坚持新技术研发,做好技术储备,完善中长期技术布局。

第三,要打造全球合作新生态。我国要不断建设稳定的封测供应链,同时不断加强国际合作。

第四,叶甜春建议,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在技术标准上做更多工作。

政策资讯

1.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 新和供给能力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中指出,要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自2018年以来,工业互联网已连续五年写入工作报告,可见国家层面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视程度。从2018年“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2020年提到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2021年提出要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2022年提出要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根据报告,在科技创新、强链补链、数字经济等方面,“今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水平。

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这相当于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大规模资金支持。要落实好各类创新激励政策,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在绿色低碳方面,“今年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大重要河湖、海湾污染整治力度,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完善节能节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支持政策。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要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2.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什么是数字经济

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总体上是一个涵义相对宽泛的概念,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内涵边界有所不同。

从发展路径来看,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通过数字产业化,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能够不断把消费、生产、服务过程中所创造的数据变成生产要素,从而提供新服务、新应用;通过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企业、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农业数字化和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以及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网络化普及,从而持续利用数字技术改造并赋能三次产业。

从构成要素来看,数字经济包括数据和数字技术两个关键要素。数据自古有之,在互联网出现后,因为数码化而记录、积累成为可供计算机快速提取、分析的大数据。近几年来,大数据被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成为并列于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新要素。这一新要素的出现,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大,值得社会各界认真研究。数据要素具备低边际成本、无损耗、易复制等特点,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引擎;数字技术具备迭代快、扩散快、渗透性强等特点,两者通过加快创新的供给和扩散,优化生产函数中的要素配置,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产业竞争优势。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五大产业类别来看,数字产业属于换道超车型产业。新结构经济学根据一个产业和世界前沿的差距、是否符合比较优势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周期的长短等,将实体经济体的产业分为五种类型:追赶型、领先型、转进型、换道超车型以及战略型。其中换道超车型产业的特征是:产品、技术研发周期特别短,通常6—18个月就有新一代技术投入应用,研发的关键投入是人力资本。数字产业符合这些条件,是典型的换道超车型产业。

数字经济的意义和前景

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换道超车的宝贵机遇,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8%,数字经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可帮助我国数字经济的GDP占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以制造业为内核的实体经济也会实现提质增效发展。

上述五种类型产业与数字经济的结合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汽车业是一个标准的追赶型产业,但汽车与数字技术结合后带来的无人驾驶等新技术,以及汽车业向服务业延伸,都为中国汽车业的追赶带来机遇。又比如,对领先型的家电产业,则可以利用数字化提升价值链,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通过数字产业的发展壮大,提高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带动效应;通过数字经济赋能五类产业,以数据和数字技术加速落后产业追赶,保持领先产业的优势,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

此外,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应用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方面,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在数据资源、人力资本和市场体量方面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一是数据优势。大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被称为“21世纪的石油”。中国有超过10亿网民,产生了海量数据资源。二是人才优势。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创新型人才绝对数量高,在研发上有人才优势。三是市场优势。中国有最齐全的产业配套,不仅是数据大国、人口大国,也是市场大国、应用场景大国,这些优势结合起来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怎样发展好数字经济

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全球产业分工背景下,要充分认识我国的优势条件,比如在软件、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等领域的优势要继续加强;没有比较优势的环节,要充分用好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数字经济的技术更新换代快,企业要取得核心技术需要大量研发投入,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失去中国市场意味着可能失去继续投入大量研发资金以保持技术领先的能力,所以具有这些核心技术的企业一般都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对于那些“买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需要集中力量加快研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考虑成本和盈利,自己研发所有产品和技术不现实也不可能。同时,要对国际市场的产品和技术保持跟踪,了解世界发展,认识自身短板并努力赶超。

二是积极推动数实融合,拓宽发展空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能够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产生更大价值。我国不同产业的数实融合程度不同,消费服务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创新发展程度最高,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原因在于:我国有较好的通信、互联网基础;大城市人口多且较为集中;有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人工成本相对较低。而在附加值更高的生产服务业方面的数字化程度,我们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整体而言,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还有提升空间,我们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不同类型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发展机遇和增长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效益。

三是数字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其应用场景还有待继续探索创新。针对当前发展阶段,政府可以从支持中小企业、加强数据安全、避免垄断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或保障。比如,与大企业的高投入能力、高积极性相比,中小企业面临较高的技术投入成本以及数字化门槛,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措施,助力相关平台公司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专业技术等,帮助它们实现数字化改造以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在服务业上进展较快,但在制造业上还有差距,需要针对不同产业特性采取相应措施。此外,数字经济建立在数据要素基础上,涉及海量个人信息,要注意合理使用及保护个人信息,避免企业利用数据形成垄断以阻碍创新。要根据数字经济本身的特性、不同的产业特性以及数字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特性不断调整政策,更好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3.国家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物联网是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步伐加快,物联网已经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物联网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计划。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网接入能力,加速推进全面感知、泛在连接、安全可信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创新,壮大产业生态,深化重点领域应用,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不断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基本原则聚焦重点,精准突破。聚焦感知、传输、处理、存储、安全等重点环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技术的有效供给;聚焦发展基础好、转型意愿强的重点行业和地区,加快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部署,提高物联网应用水平。需求牵引,强化赋能。以社会治理现代化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应用场景,提升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以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推进物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以消费升级需求为导向,推动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丰富数字生活体验。统筹协同,汇聚合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投资布局中的统筹引导作用,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中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技术合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产业合力。自主创新,安全可靠。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加强物联网技术、网络、终端、应用等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提升安全可靠运行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隐患。

行动目标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社会现代化治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民生消费升级的基础更加稳固。突破一批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物联网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催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运营服务模式,导出一批赋能作用显著、综合效益优良的行业应用,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物联网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

——创新能力有所突破。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物联网操作系统、新型短距离通信等关键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物联网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IPv6等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取得产业化突破;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推动10家物联网企业成长为产值过百亿、能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若干国家物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带动物联网产业加速向规模化、集约化、高价值发展。

——应用规模持续扩大。在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智能交通、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家居等重点领域,加快部署感知终端、网络和平台,形成一批基于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具有大规模推广价值的行业解决方案,有力支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IPv6在物联网领域的大规模应用;物联网连接数突破20亿。

——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完成40项以上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修订;建立面向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的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试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平台。

重点任务

(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1.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贯通“云、网、端”,围绕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体系化部署创新链。实施“揭榜挂帅”制度,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突破智能感知、新型短距离通信、高精度定位等关键共性技术,补齐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等产业短板,进一步提升高性能、通用化的物联网感知终端供给能力。

2.推动技术融合创新。面向“5G+物联网”,充分利用5G网络的高可靠、低时延、大连接特点,丰富通信技术供给,拓展物联网应用场景;面向“大数据+物联网”,实现数据高效协同处理,深度挖掘物理世界数据价值;面向“人工智能+物联网”,建立“感知终端+平台+场景”的智能化服务;面向“区块链+物联网”,建立感知终端的信用体系,保障数据确权和价值流通。

3.构建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地方联合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一批物联网技术孵化创新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工程化应用。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物联网产业技术联盟,探索 “专利+标准+开源社区 ”发展模式,激发创新活力。依托基金会、开源社区,聚集开发者和用户资源,共同打造成熟的开源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协同创新生态。

(二)产业生态培育行动

4.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培育一批技术领先、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深化产学研联合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高效配置,推动感知终端、平台、网络设施的规模化部署。培育一批物联网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面向特定场景和细分领域,成为先进技术产品和适用性解决方案供应方。培育一批物联网运营服务商,开展方案设计、集成实施、网络运维、经营管理、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等服务。

5.加强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产业特色鲜明、基础条件好、应用示范效果突出的地区建设物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持续发挥现有示范基地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做好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的先行先试,优化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配置。

(三)融合应用发展行动

6.社会治理领域。推动交通、能源、市政、卫生健康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将感知终端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打造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搭建综合管理和数据共享平台,充分挖掘多源异构数据价值,推动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提升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7.行业应用领域。以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生态环境、文旅等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驱动力,加快数据采集终端、表计、控制器等感知终端应用部署,支持运用新型网络技术改造企业内网和行业专网,建设提供环境监测、信息追溯、状态预警、标识解析等服务的平台,打造一批与行业适配度高的解决方案和应用标杆。

8.民生消费领域。推动感知终端和智能产品在家庭、楼宇、社区的应用部署。打造异构产品互联、集中控制的智慧家庭,建设低碳环保、安全舒适的智慧楼宇和新型社区。鼓励物联网企业与运动器械制造商、康复辅具生产商、养老机构、运动场馆等跨界合作,加快推动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健康产品、智能体育装备等应用普及。

(四)支撑体系优化行动

9.推进IPv6规模应用。完善物联网终端入网检测技术标准与规范,明确IPv6网络接入要求。推进面向公众网络的物联网平台、终端、网关设备等进行IPv6升级改造和使用,推动新产品默认支持并开启IPv6功能。引导和鼓励企业面向行业应用采用基于IPv6的应用解决方案,推广支持IPv6的物联网终端和模组的应用。

10.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优化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建立物联网全产业链标准图谱,加快新技术产品、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应用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鼓励团体标准先行先试。持续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贡献度。加强重点标准的实施和评估。

11.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创新工作思维理念,提升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投融资等服务能力。搭建技术与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新技术验证、测试认证、产品质量分级和系统评价等服务。引导地方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共同建立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开放科研仪器、检测设备、研发能力等资源。12.强化安全支撑保障。加快围绕感知、接入、传输、数据、应用等安全技术的研究。加快物联网安全监测、预警分析和应对处置技术手段建设,提升感知终端、网络、数据及系统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强物联网卡安全管理,推动形成售前风险评估、售时分类登记、售后使用监测的物联网卡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加快物联网领域商用密码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推广,建设面向物联网领域的密码应用检测平台,提升物联网领域商用密码安全性和应用水平。强化物联网应用场景与频谱资源使用的适配性,保障物联网频率使用安全。依托联盟协会,开展物联网基础安全“百企千款”产品培育计划,建设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安全能力评估,打造“物联网安心产品”。

三、保障措施

(一)优化协同治理机制。加强部门协同,推动重点任务有效落实。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发挥物联网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作用,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对接、资源共享。

(二)健全统计和评估机制。完善物联网产业统计体系,为评估考核行动计划成效提供科学依据。持续加强物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质量评价工作,规范“揭榜挂帅”等重点行动的过程管理和第三方评估。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和引导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加大物联网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补齐人才缺口。鼓励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增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物联网人才供给。推动健全完善物联网人才职业技术技能标准体系。

(四)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推动作用,鼓励地方政府设立物联网专项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参与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对接,推动解决物联网融资问题。

(五)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合作机制,促进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国内物联网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提升国际化发展层次。

行业动态

全国政协委员吴杰庄:加快数据确权服务试点,鼓励市场探索数据资产定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数字经济成为焦点。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数字经济专门列为一段,描绘数字经济的发展蓝图。

聚焦数字经济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高锋集团董事局主席吴杰庄在两会期间带来了深化数据治理与完善无人配送产业的两份提案。

当前,数据已成为数字时代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和革命性关键要素,在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上,吴杰庄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应加快开展数据确权服务试点,鼓励市场主体探索数据资产定价机制,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同时提升公共数据开放水平 ,鼓励推动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的供给质量。

对于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通,吴杰庄建议,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试点,尽快出台数据分级分类标准和对应的跨境规则,加快数据跨地区传输试点工作。

配合数字经济的大趋势,我国自动驾驶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力量。吴杰庄建议,未来应完善无人配送产业,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应将无人配送车纳入现有的管理体系,填补监管空白,同时将无人机行业应用纳入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策略体系。

中心动态

微电子所在多模态铁电存算一体FinFET器件与单元电路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受制于传统冯诺依曼架构下“存储墙”问题,芯片的算力难以进一步提升,限制了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存内计算是非冯诺依曼架构下提高芯片算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基于铁电晶体管(Fe-FET)的存算融合电路由于具有低功耗、高CMOS兼容性以及无损读出等优点,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一种存内计算的技术方向。现已报道的Fe-FET存算电路多为单模机制。实现逻辑门电路往往需要多器件集成,或外围电路辅助来获得高效的存算功能。且在实现存算单元电路的重构过程中面临方案复杂、重构逻辑种类有限的挑战。

中科院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殷华湘研究员团队提出一种同时实现电荷俘获(CT)与铁电极化反转(PS)耦合的新型多模态Fe-FinFET存算一体器件。通过时域连续栅压VGSA与VGSB变化实现晶体管CT与DS空间上的耦合运算,获得基于Fe-FinFET的单器件(1T)存算一体单元电路。进而通过改变栅压幅值或脉宽,实现对晶体管CT与DS耦合幅度调控,获得不同的沟道电导分布,实现可重构的多种布尔逻辑运算。基于此新机制,研究团队成功在2T单元电路上获得全部16种布尔逻辑运算,并应用该技术,在4T单元上实现了可重构的一位加法器和减法器算术逻辑运算功能。相比基于常规CMOS晶体管的传统功能电路(仅加法器需要30T)大幅减小了硬件开销并显著提升能效,为未来后摩尔极低功耗器件和电路技术突破提供了一种创新技术方案。

该成果近日以“A Polarization-Switching, Charge-Trapping,Modulated Arithmetic Logic Unit for In-Memory Computing Based on Ferroelectric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DOI: 10.1021/acsami.1c20189,中科院一区)。微电子所张兆浩助理研究员为该文第一作者,殷华湘研究员、张青竹副研究员为该文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后摩尔重大研究计划及青年项目的资助。

图1(a)新型PS-CT多模态存算一体FinFET器件结构及原理;(b)结构TEM表征图;(c)p以及n型可重构PS-CT存算一体器件在不同VGSA与VGSB输入组合下获得的不同沟道电导分布图;(d)基于1T p型PS-CT FinFET实现XOR布尔逻辑运算的操作方案及电学结果;(e)基于4T的可重构加/减法器算术逻辑运算单元构建方案及电学结果。